目前,中国大陆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社会逐渐转型为老龄化社会,随之带来养老服务的需求亦越来越多,新兴的养老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兴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理想养老服务项目,不仅需要用精准的圆规与尺来规划蓝图,更需要融合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理念,构建满足长者需求特性的功能分布,并且考虑建筑布局与实际运营的互相配合。因而,本书融汇了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近50年对于养老服务的设计、发展及运营经验,期望能够从项目设计的角度为筹备养老项目建设的人士提供参考。
导言
· 当建筑遇上养老服务
理念
1.“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的
养老服务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由长者的需求出发
· 长者的全人需要
2. 持续照顾图谱中的各类养老服务
3. 养老服务运作理念
· 持续照顾 原址安老
· 社区共融 长幼乐聚
· 团队合作 发挥所长
· 优质管理 持续改善
4. 养老建筑设计元素
· 安全舒适 保障长者
· 温馨布置 家的感觉
· 清晰易辨 提供导向
· 促进自主 减低障碍
· 保护隐私 配合运作
· 弹性设计 适当照顾
· 鼓励社交 丰盛人生
· 亲亲自然 身心宁静
应用
· 一个养老项目的诞生
· 项目设计流程参考
实例
· 越秀长者综合服务中心
· 香港圣公会竹园马田法政牧师长者
综合服务中心
· 康健天地(观塘)
· 香港圣公会将军澳安老服务大楼
· 香港圣公会张国亮伉俪安老服务大楼
设计参考
1. 通用设计
· 定义
· 原则
· 应用
2. 总体规划
· 场地总体规划——位置及方位
· 服务功能布局
设计参考 (续)
3. 安全设施与设备
· 楼高及位置
· 逃生通道
· 避难区
· 防火门
· 照明设备
· 火警侦测系统及火警警报系统
· 灭火筒
· 指示牌
· 建材的选择原则
4. 服务及生活功能的布局设计
· 居室
· 隔离房
· 护士站与服务台
· 饭厅 / 公共大厅 / 休闲区 / 闲聚区
· 康复室
· 社交、心理、灵性活动功能房
· 厨房
· 洗衣房
· 清洁房、去污室及垃圾房
· 行政用房
· 储物空间
· 公共洗手间
· 员工关怀设施
· 户外空间设计
5. 适老化的设计建议
· 扶手
· 洗手间与助浴间
· 升降机
· 门
· 走廊与通道
· 斜坡 / 斜道
· 灯光与照明
6. 智能化及信息化设施
· 紧急呼叫系统
· 门禁系统
· 监控录像系统
· 健康安全监测系统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成立于1966年,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内规模最大的社会服务机构之一。协会以“个别关怀、全面照顾”为服务使命,为社会上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士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协会直属及会员机构之服务单位总数超过200个,分布全港、澳门及广州,形成一个全面而紧密的服务网络。
其中,协会下属长者服务单位更占据总服务的近五成,服务形式包括:社区长者活动中心、长者家居服务、长者日间护理中心、长者院舍、长者公寓等,是一所注重优质管理及专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除社会服务团队外,协会亦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建筑设计团队,于过去十年内完成六个大楼建设项目及几十个翻新工程项目。凭借协会丰富扎实的服务及运营经验,设计团队能够充分掌握长者用房的设计特性及概念,贴合服务使用者的需要,致力于建造充满关怀与爱的社会服务项目。
理念
1.“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的养老服务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由长者的需求出发
·长者的全人需要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基于我们重视、尊重长者,以“长者的满足感”为服务核心,按其个别独特需要,尽量调整服务以满足长者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强硬要求长者配合服务,以此提供更具弹性、全面和适合的“个人化”照顾。
由于每位长者有其独特成长背景、性格和不同人生经验,我们视每位长者为独立的个体并有其不同的需要。英国学者Tom Kitwood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本意是主要针对失智症长者的照顾,本书将此概念推广至广泛的长者服务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详细包含了“VIPS”四大元素:
重视失智症患者(V)
每个人都有其价值,值得他人尊重。虽然长者因年老而身体各项功能日渐衰退,但他们年轻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值得我们尊重。
视长者为独立的个体(I)
每位长者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身体功能缺损,因此我们需要照顾到每位长者独特和不同的需要。
从失智症长者的观点出发 (P)
可多从长者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要和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其感受,不但能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更有助于设计及提供适合到位的服务。
提供社交心理的支持 (S)
通过建立和加强长者社交支援网络,丰富和稳定其情感生活,从而提升长者生活满意度和舒适感。
Person-Centred Care(PCC):
PCC = V + I + P + S
V= Values people with dementia
I = Treats people as Individuals
P= Perspective of person with dementia
S= Supportive social psychology
(Brooker, 2004)
总的来说,在服务中我们尊重长者,重视每一位长者为独立个体,有其独特的需要,服务需从长者的角度出发,照顾到其个别的社交心理。
由长者的需求出发
在进行长者服务设计时,首先要从长者的需要出发,了解服务使用者的特点,从而在环境设计的层面满足他们的需要。在理解需要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种不同角度入手:
四种测量需求的观点(Bradshaw, 1972)
Bradshaw于1972年提出四种测量需求的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量化人类需求。
规范性需求 此类需求是指以现存的某些标准来界定需求,标准的来源通常是一些惯例、权威或一般共识。该种界定方式较为客观,但也受知识、技术、价值改变等影响,因而容易忽视个别需求。例如贫困线的制定等,即是根据此种需求界定方式。对长者来说,如果认定65岁以上长者将会面临经济方面的需求,需要予以援助,就属于一种规范性需求认定。
感受性需求 此类需求是由个体自身来界定自己的需求,通过他们的想象及感受,来觉察自己有哪种方面的需求。此类需求的界定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化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高估或低估需求。例如,长者感受到自己具有心理的孤独感,需要社交支援,即为一种感受性需要。
表达性需求 此类需求是由个体确实将感受到的需求转换成实际寻求的行动来界定,具有较高的明确程度,但也可能存在个体不愿意表达自身需求的情况。例如,长者在服务检讨问卷中表达自身希望服务机构能够增设吉他教学班,即为一种表达性需求。
比较性需求 此类需求的确定是以相似的区域或人口群作为比较,以评价两者差距,作为需求界定的基础。此类需求偏重于公平性议题,也可调整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这4种不同类型的需求测量方式可以为我们在界定服务对象需求时提供参考框架,使需求界定能够按照不同的框架进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Maslow,1943)
除了上述的四种需求测量方式,还有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说。他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由较低到较高层次排列,并认为人的需要是按照由低到高依次满足的。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通常包括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例如食物、水、空气等。人们在未能满足这类需要时,其主要动力是满足生理需要,而非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例如,长者希望能够在生活环境中找寻安全感。完备的设计能够保障他们远离危险,避免家居意外。
爱和归属感需求 该类需求包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例如亲情、友谊、爱情及其他隶属关系等,这一层的需要若不被满足,则有可能影响人的精神。例如,长者希望能够与居住的院舍有归属感,希望院舍内有家的感觉。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不只包括树立自尊感,认同自己,同时也包括他人的认同与尊重。例如,长者希望环境设计能够提供足够支持的同时也尊重自己剩余的能力,让自己在一个无挫败感的环境中生活。
自我实现需求 能达到自我实现即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潜能。环境设计中的功能分区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可以促进长者的自我实现,例如,预留不同的活动场地、绿化环境、灵修房等。
长者的全人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1948)将健康的定义扩展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由此衍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交和灵性四个互相影响及互相依存的层面,缺一不可。因此,人类在身体、心理、社交和灵性四个方面均会产生需要,让我们以一个全面及系统的视角看待长者的需求,并以此概念作为全书的总体框架。
下文将详细阐述长者在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各个方面的需求,以及环境设计与空间布局方面与之的配合。
身体需求 在身体方面,伴随年龄增长,长者的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化,并且有较大机会罹患不同的疾病,影响长者的视力、听觉、呼吸功能、行动能力或认知功能等,对长者的生活习惯例如睡眠、饮食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长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使长者在身体照顾方面呈现较大的需求,需要依赖环境支持以弥补这些方面的退化。
因此,在环境设计上,以“安全第一”为基线,需要留意建筑环境及家具设备的安全性,尽量使用弹性设计,以满足他们不同活动程度的需要,使长者在一个无挫败感、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中生活。同时,也需要考虑整个环境的卫生、健康与环保,安静且富有生机。
心理需求 心理方面的需求主要指长者的心理健康及情绪状况,迈入晚年的长者依然需要爱与归属感,需要被尊重,以及人生整合。鉴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还可能经常面对以下一些心理需要:例如,长者因为退休或身体不便等原因,减少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心理上可能产生孤独感与无力感;长者也可能由于自身的功能退化或亲友的离世而产生抑郁感与焦虑感。
而伴随年纪的增长,大部分长者在体力、经济等各方面逐渐趋向于需要依赖他人,这也使得长者需要较大的安全感。
因而,在环境设计上,应尽量尊重长者的隐私,给予长者独立自主的空间,采用人性化的布置促进家居感,并且配合当地的文化,增添富有当地特色的元素。
社交需求 长者在社交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网络、社交技巧等几个方面。家庭支持主要指长者与家人的关系。朋友网络主要指长者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获得较多朋友支持的长者能拥有较为健康丰富的社交生活。社交技巧主要指长者自身拥有的人际交往技巧是否有助于他在晚年建立并开拓新的朋友网络;如有不足,则长者将面临增强社交技巧的需要。
长者由于退出职业生涯、与子女分居、挚友离世等不同的原因,可能面临缺乏社交支援的困境。因而,他们的社交需要比年轻人更为突出。
环境设计上,可以配合长者的社交需要,规划不同的空间,如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分布能鼓励长者积极参与交往。
灵性需求 人类除了在身体、心理及社交方面的需求以外,也追求灵性方面的修炼与成长。与马斯洛理论中的最高层需求紧密结合,是人类对于生命意义、自我价值等方面的追求。对于有宗教信仰的长者来说,他们的灵性活动通常需要与宗教活动相结合,从他们在信仰中得到关于生命的启示、对于自我的看法等。
没有宗教信仰的长者,他们在步入生命晚年时,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也会尤为强烈,他们需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个解读,圈画圆满。
很多时候,灵性探寻也包含人对于死亡、自然、世界的看法。为了满足灵性修炼需要,在环境设计上,需要独具匠心的精细布局,构建一个属于长者自己的空间,方便接触自然,作静思或进行灵修的场所。
以身、心、社、灵的全人角度看待长者的需求,能够全面关注长者需求的每一个方面,促进长者的全人健康,加深对于每一位长者独特需要的理解,与以人为本的概念遥相呼应。